扫码分享
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课本。被誉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千字文》2、《千家诗》《千家诗》选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名家名篇。
所选的诗歌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在民间流传很是广泛,影响也很是深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3、《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听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音韵启蒙课本。包罗清朝学者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和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
儿童熟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韵格律,自然地领会平仄对仗,以后在学做对联和诗词时,便可以信手拈来。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声律启蒙》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笠翁对韵》4、《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是儒家学说经典合辑,论述儒学哲学焦点思想,搜集学习与传承的篇章。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政治家赵普《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正当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饰演了重要的角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人有不为也,尔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气有所为。
——孟子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大学》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四书》发挥了儒家学说,叙述了道、理、心、诚、仁、义、礼、智等哲学领域,并加以论述发挥,提出了以理为领域的哲学体系。《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反映了孟子仁政、德治的思想;《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重要著作。
5、《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孔门门生思想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孔子“仁”“礼”与“德”思想。孔子认为一小我私家不仅要明白友善、爱人,而且要时刻反省自己,祛除心田的杂念和私欲,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切合社会礼法的规范。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孔子家语·王言》《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形象的重要依据。
书中内容多数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另外,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6、《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内容十分富厚,博大精湛,是先秦学术思想结果总结性的著作。
《荀子》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事物辩证的看待方式,学习他人的优美品德,通过他人的教诲对自身举行约束和修养,将人性中的“恶”通事后天努力而纠正,并通过自身道德作用、教育他人,做一个善于思辨,勤奋修身,善于学习他人所长并纠正自身缺点的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现存三十二篇,是荀子思想的总结,其内容旨在总结其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7、《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泉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据团结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公布量最多的文假名著。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尼采《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 唐玄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黎民为刍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8、《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气势派头,是道家学说的范例之作。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评庄子文章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体现形式,继续老子学说而提倡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想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美丽诡谲,意出尘外。
9、《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生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险些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憧憬之。—— 《诗经·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风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10、《礼记》《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
《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应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富厚之资料。
——梁启超《礼记》不光是买通《仪礼》、《周礼》二书之内蕴的钥匙,同时亦是孔子以后生长至于西汉时代,许多孔门后学所配合宣说儒家思想的一部丛书。——王梦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礼记·中庸》11、《唐诗三百首》唐诗是一座富厚的文化宝库,浓缩了其时最为朴实的生活局面和最为先进的思想精炼。
通过阅读唐诗中对于唐代人民生活的形貌,可以相识唐代的时代配景、政治制度、文化计谋等时代特征,感受文化的自由开放和种种思想的交汇融合。唐代诗人,有的在诗篇中直抒胸臆,追求小我私家自由和理想,也有的慈祥悲悯,为天下人民高声疾呼。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畏强权、大气磅礴,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的善良和正义。
他们的精神启示我们,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拥有一颗正直善良、追崇真理、勇于直言的心,不仅仅为了自己,也要为了身旁的人多做一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12、《宋词三百首》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作“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凭据词作内容与情感表达的差别,他们被后人分为婉约派和豪迈派。宋词最初继续了晚唐五代绮靡婉约的文风,笔调总在离愁别苦间彷徨。初期词人如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等都是沿袭此路生长的。
柳永的泛起,才使宋词的题材、内容获得了充实,体现手法也日渐富厚。到苏轼时,直接扩大了词的写作规模,使词获得了新的生长,词风大为扭转,变为慷慨激昂,在婉约之外另树一帜。宋词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直到今天仍一直吸引着宽大的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那边。——晏殊《蝶恋花》13、《元曲三百首》元曲,是一种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的文学体式,包罗散曲和杂剧两大类,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曲的发生和宋词一样起于民间,后经乐师、文人之手而形成严密的格律定式。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主流,题材富厚多样,视野宽阔,反映的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大名贵遗产。这般花花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14、《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要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生长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目,是一部纵横交美,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好文选。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15、《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富厚,体系弘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其时诸如“玄风之复扇、释教之盛行、鲜卑之流传、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
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施而不奢,俭而不惜。——《颜氏家训》16、《曾国藩家信》曾国藩,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建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台甫臣”。《曾国藩家信》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运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行喜新厌旧,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信》《曾国藩家信》考究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叙述、念书做学问的体会,以及对家中子侄的教诲,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和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人们仍能从这些家信中学习他修身的美德和处世的智慧。
本文来源:银河国际-www.sxhxsz88.com
品牌战略营销咨询
山西省临汾市禹州市滔会大楼799号
Copyright © 2008-2022 www.sxhxsz88.com. 银河国际科技 版权所有
银河国际app - 手机版官网app下载
网站备案号:ICP备80627298号-3